(法国版) 法国 英国 中国

分类: 商业

一个年轻极客眼中的慕课(MOOCs)生意

皮埃尔·杜布克 / OpenClassrooms联合创始人 / 2014-10-22

慕课(MOOCs,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潮流的席卷而至惊动了向来安静的象牙塔,并有可能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内引发地震。然而,一些重要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比如,商业模式如何调整以适应新变量的出现?美国几大慕课平台分割天下的格局已定?其他人是否还有机会?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 Français


PTR-目前,美国慕课提供者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吸引了大量投资。在你看来,它们的重点是圈占市场,还是真的已经有了好的商业模式?

皮埃尔·杜布克:目前,进来的资金确实庞大。Coursera已拿到8500万美元,edX也获得了哈佛与MIT各自3000万美元的投资,Udacity应该也已经拿到了1500-2000万美元,用于创建和经营一个慕课平台,已绰绰有余。但问题是,和目前做到的收入相比,这些数字就大的惊人了。做得最好的Coursera收入刚过1亿美元(包括获得融资前的8500万),与几个亿的估计目标相距甚远。

这让我们不得不认为,目前大家只是在抢地盘而已。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市场存在,但实际操作几乎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这并不是说几大慕课平台没有考虑过商业模式的问题。只不过这些平台的创立者在三年前热衷谈论的那些盈利途径,如寻求赞助、课程授权、求职服务……没有一个变成现实。edX已经放弃帮学生与潜在雇主牵线搭桥的想法(见相关报道)。大多数玩家开始在最初的设想之外寻找新的出路。

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出售学位:免费听课,想拿证书就要付费;另一个是,大学间的课程授权,即一家教育机构向另一家购买产品(课程)使用权,用于开发自己的慕课产品。

当初的领跑者如斯坦福大学,如今还在继续跟进么?

斯坦福……哪都少不了它。Coursera和Udacity的创始人都是大学学者,背后有学校的支持。但是,慕课机构和大学应该是不同的,后者实际上对新力量存在担忧。正如当前图书和音乐出版领域已为数字巨头如苹果和亚马逊所制,所谓“平台经济”的数字革命性质也让大学和其他高教机构担心,当慕课在某天变成简单的app时,自己就成了被榨取内容的奴隶。正因此,斯坦福正筹谋建立一个针对自己学生的内部平台,其他使用者只能有限使用。斯坦福大学很担心Coursera的风头超过学校品牌。

最大的担忧是失控。其他文化产业的前车之鉴引起了高教机构的警惕。总的来说,慕课平台与大学的经济诉求是不一致的,这将导致两者的分歧。举个简单的例子,双方的合同写明“收益分享”,但实际上Coursera拿90%!这在一种新型商业形成时期非常典型:Coursera第一个吃螃蟹,理当拿这么多,更何况,这点儿收入相比整个大学预算来讲,实在微不足道。

教育对慕课的成功引入和平台间竞争的加剧,可能会促使大学考虑重新谈判,若再加上文凭授予的功能,就更增加了大学的谈判筹码。需要承认的是,更换平台的成本不可小觑,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特色。然而,慕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每三年,各平台从内容到功能、技术都要做大的调整。

现在出现了付费课程,然而,根据MOOC的概念,它难道不应该是完全免费么?

很奇怪,对于MOOC根本没有标准的定义;它的内涵很广,尚未定型且将继续演变。然而一个共识是慕课有两个特点——大规模(massive)和公开(open),“公开”即意味免费。

那种100%收费的课程则不应该再被定义为慕课,而是e-learning;它针对的可能是50个客户(customer),却不是1万个注册粉丝(follower),除非某个机构为这1万个人付费!

这是和慕课有关的一种商业模式。这类模式以某种教育资源的免费获取为基础,提供能够变现的一系列相关服务。这其实正是数字经济的特点,即埋单的和使用的不一定是同一群人。

可否谈谈 OpenClassrooms 的商业模式?

Openclassrooms原来叫Site du Zero(零网), 创建于1999年,比现有大的慕课平台都早。当时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与现在有天壤之别。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广告——用免费吸引流量,广告主来付费。

网站和流量都在发展(目前每月260万访问),但互联网广告市场在变化,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自身也越来越专业。实际上,整件事最初只是出于爱好。

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始出版书和电子书,内容与网上的免费课程别无二致,但出于各种原因,注册用户花钱购买这些产品,可能是出于拥有一本书的乐趣,或边看书边上网的感觉。现在这变成了一项独立业务和主要收入源,发售渠道不仅有自己的网站,还有其他。

人们可以只买电子书,或套装产品——我们商业模式的核心,我把它称之为“免费增值”。每年花9.99欧元,你不仅可以下载电子书,还可以访问无广告版网站、参加硕士课程并在完成所有课程后获得正规证书。

这与edX或Coursera的证书定价机制不同。根源在于我们与用户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我们的定位专注于计算机科学:方式决定于理念——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产品的完善和升级很重要。为了保持长久吸引力,课程目录也要与时俱进。我们的流失率非常低,订阅用户黏性很高。

最后,我们也提供更高级的B2B产品。

一些商业模式确实会更着力于大宗购买的企业客户和终身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但难道就没有更广阔的可能性么?

企业客户其实可以零买某些课程,我们50-60%的个人用户都拥有不错的职业,这个趋势不能忽视。但也要看到,由于行政和法律原因,职业教育是特殊的经济行为,不同于用户个人订阅。这不仅涉及到不同的交易主体(政府、机构、人力资源部门……),还涉及到真正的出钱者。当然,政策会变化,这个话题最终会被提上议程。但据我所知,这一市场目前还不存在。

企业客户也是真正的机会,但也存在问题。合同要考虑得非常周到,尤其那些跨国公司,课程设计标准很高,并有多语言版本。要进入这一市场并不容易。

但是,一些有趣尝试已经出现:COOCs, 公司网络公开课程(Corporate Open Online Courses)。比如,针对Orange这样的企业设计的4G手机操作和网络课程。

这种课程可被用于内部培训、企业公关、人才猎取甚至政府游说。它能够帮助教育政党、员工以及公众,说不定还能创造就业呢。

课程内容当然要很前沿,以特定人群为目标,但它的“公开”属性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吸引力。

社交网络和用户数据将如何在慕课商业模式中发挥作用?机会在哪儿?相关的人又是谁?

当前利用数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广告(虽然前提是制造流量,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就算大媒体公司也很难单靠这个为生),二是招聘和中介服务。以招聘为例,想象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在你的用人需求和我们的用户间牵线搭桥,理论是这样没错,但现实是另一码事。

招聘经理的标准不同……但我们面对庞大的数据库,最有效的方式是自动匹配程序。这显然就是悖论,定制化与标准化间的悖论。

另外,我们成功的关键是对用户保持透明。用户把个人数据交给我们,我们则承诺只有获得准许才会使用这些数据。很多法条对使用用户数据有严格规定。就算没有法律规约,与用户建立信任关系对我们原本就至关重要。

除了现有玩家,你认为未来还会有哪些人会加入:e-learning公司,又或者Google?

主要用于职业培训的学习管理系统(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比慕课在技术上更复杂。很多功能如黑板(或白板)将迅速演进,未来两到三年,我们将目睹大的技术层面的融合。LMS公司如“Blackboard”正考虑进入慕课市场,这虽不是其核心业务,但它们要想进入,却很容易。

需要强调的是,我提到的这些平台还都很新,市场本身也还在雏形阶段,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已经站稳了脚跟。后来者仍有机会,但要有耐心等上几年。战斗会异常艰辛,Google这样的媒体巨头除外。

Google建立了CourseBuilder,但显然还没有进行大手笔投入。但情况可能会与变化,8个月前,Google与edX签订协议,不仅解散了CourseBuilder,还调派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师。现在的挑战是上线mooc.org,即慕课版的Youtube。

对与目前的大学慕课来说还不足为惧,因为Google没有大学的教育口碑,也无法授予文凭。另一方面,优质慕课上线前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数十小时的教学视频录制,以及真正过硬的课程内容。

除了Google这样的巨头,创业者带着新点子纷纷加入。这个游戏是完全开放的。参与者很多,但商业模式很少,被验证过的更少,成功的则尚未出现。接下来的几年会非常关键,我这么看。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