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反科技”在最近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获得了极大关注。它会变成昙花一现的时尚吗?就像人们之前很难预见将科技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数字社交网络。我们将很有可能再次经历同样的情形——科技遇上心理学。结果将更加超出你我想象。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 Français
1995,2005,2015:三次数字革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蕴藏的民主能量喷薄而出。这种抹平了等级的交流工具走出了个别学者和发烧友的小圈子,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的沟通和信息获取方式。以电视和广播为核心的单向式、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统传播,受到了所谓“任何人到任何人”的互联网传播的挑战,每个人都可以按照喜欢的节奏和标准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2000年代中期,网民及其组成的网上社区在web 2.0的武装下,手中的权力更上一层楼。这种“多对多”的网络彻底改变了建立信任(熟人推荐)的方式,丰富和强化了社交关系和生活,深刻地改变了媒体(社交化媒体)、广告(精准投放)、商业(客户关系)和政治(舆论建设、官民互动和治理)。
又过10年,更具革命性的设备涌现,为 “所有人对我”式的沟通提供了可能,这些技术被认定为“自反(reflexive)科技”,大多数人这一概念还很陌生,但以“运动手环”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实就是“自反科技”典型应用,其内涵是利用数字设备进行自我量化并据此进行自我训练,最终在某方面获得提高或迎来全新的自我。
自反科技,了解你自己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存储功能和精确的数字传感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这对军人和顶级运动员来说并不新鲜。士兵体能训练、外科医生或高尔夫球员手部动作的准确性,都可以由此得到完善。但现在,这些功能在智能手机的带动下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廉价的传感器为人们监测体力活动(步数)或睡眠状况(持续时间、深度),数据准确客观,使用户意识到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并积极做出改变。例如当意识到每天只走了3500步而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000步时,这实际上是在提醒你的生活方式有问题,长时间不活动甚至很危险。那些彩色图表和统计数据看起来非常有说服力。
这些系统通常利用手环等终端捕捉身体数据,再发送到智能手机,创造一个反馈闭环。当行为活动模式改变后,就会出现新的测量结果。这种持续的自我测量让运动的益处清晰可见。
可穿戴智能设备是这种系统的核心。智能眼镜、手环和手表已开始流行。另外一些创意看上去稀奇古怪,却也是满足了极少数人的需求:电子餐叉——当用户进食过快时,它就会振动。这种帮助人们改变自身行为的方式比手环更加直接。
这些例子体现了随着认知和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行为关系也在发生进化。整个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占据心理学主流,一个人吃得太多或太快常被理解为情感空虚,潜意识有进行填补的需要。但在今天,心理学家认为进食快是一连串在长期内养成的无意识自动行为序列。因此,只要了解这个自动序列如何工作,就可以改变进食行为。
在后一种情况下,自反科技被定义为自我意识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对自动化流程的控制。这对测量工具的要求很高。行为心理学的基调是乐观的: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做主,掌控命运。这种假设看起来幼稚,却有利于操作。自我测量和感知工具对改变一些简单的心理行为确实奏效,例如在长期需求(如减肥)与短期需求(吃蛋糕)间进行选择。
认知科学更进一步,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也可看成是自动序列,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决定了情绪、情感、与他人的关系。了解心理自动化序列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悲观、烦躁,对他人更开放,甚至更有幸福感……
自反科技因此变得更有意义。一些实验已经证明,记录情绪能够帮助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抑郁程度和现状,并加以调节。
科技已经通过两条路径进入了心理学领域。第一,帮助人们理解和利用导致行为变化的因素,进而改变生活方式;第二,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焦点、态度等)。
平静下来,享受科技
在数字科技时代,永远在线(permanent connection)让人们变得焦虑不堪。这时,不联网(disconnection)技术出现了。新科技和设备正在帮助人们重新关注自己,放慢脚步,获得宁静。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首先开启了这方面的研究,即科技如何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安宁。
目前已具备“反身性”特征的技术应用有:
呼吸。呼吸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应用程序如“赶走恐惧”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人们通过呼吸减轻焦虑。芝加哥大学Stephen Porges教授的“多元交感神经理论”( polyvagal theory)发现,缓慢呼吸可以改善很多无意识功能(心脏、消化…)以及部分大脑功能。智能设备Spire即是基于这一理论开发,帮助人们专注于呼吸、放松,提供了一种呼吸训练。这个戴在腰带上的设备仅售100美元左右,很受欢迎。
冥想。冥想帮人们找到平静、自信和内心力量。许多移动应用帮助爱好者在繁忙中安排一个安静的自我调节时间。相关从业者也推出了练习和训练冥想的应用。这与上世纪80年代冥想课程录像带没有本质区别。冥想产品对传感器使用较少。最早针对大众市场的智能头盔如Muse或Brainlink,虽然提供了注意力或冥想深度的大脑反馈功能,但远未成熟。
日记。很多人都用日记方式来记录美好时光或与现实保持距离。用钢笔和纸(可以被看作是古老的自反技术)来写日记的传统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生活的节奏和移动性。已经出现的很多智能手机应用,大多被证明繁琐、耗时,更容易让人半途而废。但去年11月底出现在都柏林网络峰会上的硬件初创企业Innerly的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款小小的智能防水挂件,可以记录下所有难忘的瞬间和相关评论,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它的优势还在于互动性强,可以通过不同的过滤器查看过往那些激动人心时刻,并与好友分享。
小圈子,向内转
社交网络让无数的人重塑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虽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讨论它的负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随着平台技术和规则的演进,用户的互动也时刻在变化,催生出更好的商业模式。但另一种社交网络也开始出现并取得了一定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不仅仅以聚合人群为目的,更是在强化人们的互动。一方面,人们继续在Facebook或Twitter竞争好友或粉丝数,另一方面,一种体现了内在性需求的分散、短暂和亲密的小型社交网络开始兴起并抵抗着不断扩张的外在性。
网络社交的这一转变将开启数字革命的新阶段:一方面“社会”网络将走向圈子小型化,另一方面,自反科技与亲密社交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比如,“量化自我”虽然以关注自我为出发点,但在社区内与他人的互动才更有动力,通过“晒业绩”,相互竞争的同时也是相互支持。这些个人数据部分会以匿名的方式进入大数据,支持更广范围内的计算,但从个人角度看,则趋向于一种更人性化的社群体验。
这一阶段的真正到来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我们已经很习惯通过自我调整呼吸、记忆和自我理解来为超负荷的现代生活解压。这些过度负荷已经造成了公共健康问题:过劳。职场中的高层人士尤为严重。所谓“幸福科技”,并非解决小伤小病的创可贴,而是能够为生活带来彻底的改变。
在科幻小说中的未来“超人”常常拥有十倍于人类的体能和高度发达甚至计算机不想上下的大脑(半机械人)。但从短期来看,明天的人类将试图通过更了解自己——思想、情感、注意力和意图等——的方式来重新掌控命运。当然,在这些条件下,尊重隐私(用户做什么)和亲密关系(用户是谁,他/她的感觉和想法,等等)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今天的数字行业可能还没有考虑到这一关键要素的重要性。幸运的是,全新的亲密型社交网络(更深入、更多限制条件的小圈子)似乎已经看到了这种需求的存在,并开始着手提供解决方案。
*注:”自反”在中文中指“自省”。本文中的使用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认知范畴,指社会主体如何越来越多地监控与组织自身的个体生活。
“人类增强”科技将逐渐改变生命的一些根本特征,比如衰老、智力和繁殖等,科技“先知”们甚至开始憧憬一种新人类的降临。但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道德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