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不断挤压传统代工业利润空间。理论上,3D打印技术的流行也给制造业带来了新变数。为了应对挑战,制造厂商或选择向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转移,或建立更多的工厂,并用机器人生产线取代人力,甚至重新思考整个商业模式。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经济的全球化将世界贸易连成一体的同时,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制造业分工,直接体现就是发达国家趋向成为创意和设计的发源地,而产业链的中下游则追寻着成本竞争优势,转移到了亚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在此过程中,一批EMS(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 ,电子制造服务)厂商顺势崛起,随着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知道了美国的伟创力、台湾鸿海(富士康母公司)和宏达电等制造业企业,它们一头连着微软、IBM、苹果这样的品牌巨鳄,另一边是一座座小城般的巨型工厂以及流水线上成千上万的廉价劳动力。
实际上,除了我们熟知的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网络设备,从医疗器械到汽车、能源、航天等很多工业产品,都已经不再是由品牌的拥有者生产甚至设计了。一些实力强大的制造业厂商已经可以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工程、物流和交付的端到端服务。
然而,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不断挤压传统代工业利润空间。理论上,3D打印技术的流行也给制造业带来了新变数。为了应对挑战,制造厂商或选择逐水草而居,向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转移,或建立更多的工厂以充分利用规模效应,还有企业如富士康积极投资于机器人生产线取代人力。
从两年前开始,美国伟创力公司着力向外界传递模式转型的信号,从EMS厂商向端到端供应链供应商过渡,向一系列行业和终端市场提供设计、工程、制造和物流保障服务。近日,伟创力又在其投资布局最重的中国宣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NUSRI)合作成立伟创力-新国大苏研院Lab IX 中心硬件孵化项目。伟创力 Lab IX主管以及新国大苏研院副院长向《上海交大巴黎高科评论》介绍了伟创力的创新战略、商业模式变化以及硬件制造业的未来。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评论:伟创力和新国大苏研院为什么要联合创建这样一个硬件孵化项目?
Lior Susan: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仅让地理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你会发现手机、汽车、医疗器械上的信息都已经相互联通,网络无处不在,导致了全球对硬件需求越来越庞大。然而,相对于软件产业,硬件产业无论是从投资、知识与资源角度看,都远未成熟。一个产品从概念到原型,再到规模化生产,所有环节都需要更多投入。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孵化器要做的,扶持初创的硬件类企业,帮助它们迅速完成从原型设计到生产的整个过程。
因为我们的投资对象不仅包括中国初创企业,也包括来自以色列、欧洲或硅谷的创业者,所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企业比后者对于制造业流程更加熟悉,这方面的资源也更丰富,因为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大国;他们更急切需要的是被引荐和联通到全球生态系统,获得国外的设计资源、VC、市场和客户。“硅谷精神”在中国的年轻一代身上表现非常突出,但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Lab IX可以在色列、中国和硅谷的创业者之间进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多赢。
另外,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端到端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伟创力在硬件设计、制造到交付、物流等整条产业链上都拥有丰富的资源与经验,从而能够在资金之外,为创业企业提供更重要的产业资源与关系网络。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电子产品代工毛利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伟创力在近几年提出了商业模式转型,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Lior Susan:当然作为一家端到端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与其他主要代工企业在核心业务方面还是非常相似的。但我们在供应链所有方面都有所涉及,在全球布局上更加广泛——超过30个国家。
我更想强调的是创新管理,伟创力采取了三层架构的“伟创力平台”。第一层就是肉眼所能看到的物理组织——设施、员工、流水线、物料组织和零部件生产流程等,这与其他制造企业看上去区别不大;第二层体现在端到端服务,包括创新、工程、物流以及供应链。所服务企业不仅包括数据联网、电信、商用计算和存储、自动化等领域,还有医药、汽车、航空、防务、能源、移动、计算和其他电子产品领域等一系列行业和终端市场。我们将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上得来的技术和经验,运用到帮助初创企业方面;也会把从初创公司的好创意和技术,运用到成熟产品上。在第三个层面,我们通过一个实时信息分享平台帮助客户提升整个供应链管理效率,帮助推动其决策过程。
这种这三层架构的战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Lior Susan:是我们的CEO迈克尔·迈克纳曼(Mike McNamara)在两年前提出来的,因为全球宏观局势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Lab IX平台也是完全按照这三层架构来推动创新的。
在未来,伟创力这样的制造企业,其创新会更多来自企业内部研发投入,还是与外部智慧机构(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合作进行技术转化?
Lior Susan:我相信将是兼而有之、相互结合的方式。但我认为与大的机构或企业相比,越小的团队创新能力越强,行动力更强,效果也更好。孵化器可以通过建立章鱼式的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小而精的团队,如果过他们有好设计,我们就可以助其规模化生产,并在供应链搭建方面提供帮助。
但正如你说,中国的市场和产业环境对资金吸引力也很大,创新园区与孵化器也正在遍地开花,伟创力 Lab IX到底能给初创企业提供什么独特的附加值?
Lior Susan:举个例子,对于初创型的小公司,往往不知道去哪儿采购、存货量应该是多少。但伟创力在这些方面经验足够丰富,比如我们在南京和台湾购买不同的零部件,拿到伟创力位于珠海的工业园区组装,这样能够最优化资本配置,使得存货量负担不至于过重。
再比如处理与供应商、客户关系方面,初创公司因规模不够,不具备资源和准入,无法与微软、思科这样的大企业平等对话,我们就可以成为中间推手,起到嫁接作用,因为这些企业已经是我们的客户了。
还有一点和硬件产品的特性有关,一个手机原型从设计进入制造阶段,每天1000台和每天10万甚至上百万台的产量,在工艺、流程和模型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小公司可能在设计第一批产品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扩大规模时就会遇到瓶颈。这一点是硬件区别于软件的地方,硬件不像计算机程序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和传播。
许国良:伟创力在供应链管理、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融合方面的经验在创业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非常关键,而NUSRI(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则可以在技术层面弥补创业企业的不足,其实不仅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连苏州都已有很多孵化器平台,但兼具技术和产业市场资源的很少。
谈到硬件技术,您怎么看待目前最热门的开源硬件和3D打印对制造业的影响?
Lior Susan:3D打印使得硬件类创业企业入门门槛降低了,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愿意进入硬件领域。制作一个原型,用传统型手段可能要花50万美金,但是通过3D打印可能只要50美金。
但对整个制造业来讲,3D打印技术不会对规模化生产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在某些部门如航空、防务、医疗器械等,3D打印可以非常快捷地生产某些零部件,改变了资本的使用方式,让大量库存不再必要,是非常好的革新和进步。但说到底,它在规模化上先天不足,而且这种弱点不可克服。
在更根本的层面讨论,随着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大规模生产在未来是否还有必要?
Lior Susan:没错,个性化或定制化也是未来制造业的趋势,但定制化产品毕竟在成本方面还是比较高的,从需求角度看,标准化产品和大规模生产也还是会继续存在。当然,在涉及大型医疗设备等独特的、高价值产品时,定制化也是很合理的。
许国良:我想补充一点,现在的产品结构其实是越来越复杂的,需要的零部件也越来越多,有时一个产品甚至包含上百万个的零部件,3D打印只能很方便地打印出一两个零件,对于这样的复杂产品显然不现实。要控制成本,最终还是需要通过量化生产才能实现。对于一些非核心零部件则可以采用3D打印。我相信未来的商业模式将是规模生产和3D打印相结合。
除了互联和微型化,能否为我们预测未来20年硬件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将来自哪些方面?
Lior Susan:从趋势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三大领域:第一个是交通,新的交通工具会出现,大大地缩减我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比如从苏州到上海可能只需要花10分钟;第二是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将在生产和消费等各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三个就是3D打印技术,尤其在医疗方面,人体器官、组织的3D打印将变得越来越成熟。
许国良:其实3D打印方面的最新进展在于所使用的材料。比如应用的非常广泛但较少受到关注的精密陶瓷,在飞机引擎、卫星和防务制造领域都很关键,但利用难度系数也很大。所以现在有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研究怎么样将3D打印技术与陶瓷材料技术相结合,带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