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的各式各样的创意文化节相比,巴黎不眠夜不仅仅只是艺术家的创作,更是所有民众的集体创作。
始于2002年,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六,巴黎都会举办“不眠夜”(la nuit blanche)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巴黎整座城市装点成最具前卫性的当代艺术展演馆,彻夜开放的博物馆、餐馆、交通让感兴趣的巴黎市民彻夜狂欢。
2015年第十四届巴黎不眠夜定于10月3日晚7点正式开始。这一届的巴黎不眠夜为契合几周后于巴黎召开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不少艺术作品都突出了气候变化这一主题。此外亦有不少利用夜晚的情景特点和光与影的效果表达对现代科技的思考。
从中午一点开始,巴黎街头会陆续出现僵尸游行,僵尸化妆的发烧友们利用特效化妆化身为肤色苍白、溅满血渍、长着獠牙的僵尸。在巴黎市政厅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刘真辰利用270个各色冰块拼出5个巨大的矩形,对应着5大洲和全球270个国家。这些冰块将在当晚一一融化,它们的颜色则会慢慢融合成一幅巨大的抽象画,寓意着“人类既可创造美,也能够将其毁灭”。在Clichy-Batignolles公园,艺术家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技术,模拟出末日的场景:上涨的海平面与淹没公园的蓝色巨浪。在蒙梭公园(parc de monceau),艺术家将大自然的声音:虫鸣鸟啼尽皆录制了下来,成为一个声音博物馆。
作为夜间文化节庆的代表,巴黎不眠夜并非巴黎首创。最早的夜间庆典来自中古宗教祭典的传统活动,并在演化中逐渐加入装置艺术和表演活动等节目。1989年,文化发展研究中心(Le Centre de Recherch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Culturel)创办者Jean Blaise在法国西北部城市南特(Nantes)开展了第一届城市文化节庆,此后每届节庆均以世界著名城市艺术为主题,历时六天,通过在城市正式与非正式场地主办的节目活动,将道路、咖啡馆、饭店空间、广场、仓库、博物馆等日常生活空间均转变成表演的舞台。2001年,时任巴黎市副市长暨文化局局长的Christophe Girard先生邀请Jean Blaise为巴黎创造一个夜间活动,将城市文化节庆的活动压缩到一个晚上,成为而今不眠夜活动的雏形。
不眠夜通过夜间的特殊氛围,在或传统或特殊的环境中展现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览、表演、装置等。展览的场地常常就在城市中的角落、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可以说是将城市本身作为创作的布景,引导市民注意那些平时生活中不起眼的城市角落。通过与白天截然不同的艺术与文化的展现,让市民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见证城市的真实,“在纯然的当代艺术表现中结合都市意义与艺术创作。”此外,作为世界著名城市的标志性活动,不眠夜不仅对于巴黎旅游业、经济都有着促进作用,更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笔者在游览巴黎不眠夜的时候,就有遇到热心的法国人为我们解释展览节目背后的关于科技、环境的思考,称在游览的时候也要进行思考这些问题,“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她如是说。
巴黎不眠夜如火如荼的背后,反映的是欧洲“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除了巴黎“不眠夜”外,里昂的光节(la fête des lumières,一译灯节)和将市中心塞纳河边的快车道暂时性地改造成沙滩并提供沙滩图书馆及露天音乐会、电影、水上运动、手工艺作坊的巴黎沙滩(Paris- plage)每年也吸引不少法国人参与。
和国内的各式各样的创意文化节相比,巴黎不眠夜不仅仅只是艺术家的创作,更是所有民众的集体创作。狂欢的人群、僵尸游行、跟在乐队后面又唱又跳的游行群众本身也构成了这场盛大狂欢的一部分,恰如元月夜,花市灯如昼,在不眠夜的盛大主题下,参与的人群有如中国古代灯市中演绎的悲欢离合的才子佳人,对不眠夜的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补充和挖掘,也许多年以后,这不眠夜中的人与事,才是人们对于不眠夜印象的真正主角。他们在这样一个文化庆典中寻求的不止是单方面的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在大氛围下个人的一个舒适自如的与现代艺术相处的方式。
同样,巴黎不眠夜的组织工作还存在着种种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个游览区并没有明显的方向、路线标示,需要游客对巴黎极为熟悉;缺少引导和限流使得很多时候游客只能看到人山人海;为保障交通而设立的通宵巴士和地铁有时候会存在缺少班次的情况;治安状况无法得到有力保障;环境保护主题作品占了相当大比重的不眠夜,却又有着数小时持续燃放烟火造成大量悬浮可吸入颗粒物堆积;宣传力度犹有欠缺,活动安排的公布缺少不少细节部分。总体而言,活动组织方在应对大规模游览人群时显得缺少组织经验,这样一个大型文化创意活动要想真正写进城市历史的脉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