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版) 法国 英国 中国

分类: 从上海到巴黎

X的中国人

苍笑 /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留学生 / 2015-11-21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留学、融入一个不同的文化群体,意味着学会与之相处工作的方式,而非变成一个法国人。留学生也无需强求完全的融入感。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环境、一个具有独特传统的学校、一群相处愉快的中国法国同学,本身已足够叹一句、不错的经历呢。


作为高度国际化的院校,巴黎综合理工国际生约占20%,而其中中国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笔者所在的2014级112名国际生中,中国学生一共有32名,2015年综合理工学生会组织的留学生新生欢迎派对甚至几乎成了中国留学生的专场。

在综合理工,国际留学生被称为EV,即élèves étrangers(综合理工百科称这种称呼是“随意且无意义”的,但实际是从étranger de la voie 1/2/3,即“通过第1/2/3途径入学的留学生”引申过来的),按照入学途径的不同,留学生可分为EV1,EV2和2014级新出现的EV3,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

EV1和法国人一同在法国就读预科课程,并和法国学生一同通过concours(工程师学校类似高考的选拔考试)考入巴黎综合理工。由于在法国生活了至少两年,这部分中国学生大多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法语水平,对于法国的日常生活相对熟悉,并且较容易和法国人打成一片。与法国学生相同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较容易适应工程师学校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社团活动中都相较而言游刃有余,然而从2015级起,EV1项目不再面向中国招生。此外,在法国读大学并通过项目进入巴黎综合理工的中国学生在综合理工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有时被当做EV1,有时则是下述的EV2,所以他们常常笑称自己是EV1.5。他们和EV1一样有着出色的法语水平,但并没有接触过预科的课程,在综合理工Tronc Commun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EV2则是指并未接受过预科教育,通过种种项目被综合理工录取的外国学生。就中国而言,除了极少数自己申请的学生外,大部分是通过“9+9”项目。他们在来法之前大多没有多少法语基础,但在第一学年法国学生进行军事或人文实习的大半年时间里,他们会在语言学校突击学习法语,并且住在法国自愿接待的家庭(host family)里。等到来年4月综合理工新生结束实习正式上课的时候,EV2的法语一般已相当出色(B2~C1)。学习方面,EV2虽然没有接触过预科课程,但由于“9+9”考试偏重数理方面,EV2大多是国内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方面比较轻松,而其他学科则需更多精力。

2014级开始,巴黎综合理工新增了一个留学生入学途径,称为EV3,指在国外接受类似预科教育并经选拔进入巴黎综合理工的学生。其法语水平接近EV2结束语言学习后的水平。类似EV1,由于和法国学生相似的教育背景,EV3在工程师学校的适应较为顺畅。与EV2相比,EV3的交换学习项目大多有着更多的限制,要求留学生在结束综合理工学习后回到国内继续深造。相较于EV2,巴黎综合理工似乎更偏向EV3:在有EV3项目的学校,“9+9”项目的录取人数往往大幅缩水。

此外,在综合理工还有来自中国、为数众多的博士生、研究生、实习生,教育背景多样,法语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大多内部抱团活动,较少参与学校的活动、派对,有时会出席各式讲座,与EV们也较少接触。

即使放在全校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也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重。这使得中国学生成为综合理工不可或缺、又颇有影响的一部分。笔者有幸处在两个中国人最多的体育组之一(马术组,另一个是篮球)和中国人最多的公共厨房(与击剑共用),见证了不少“反客为主”、诸如中国学生“占领”厨房的事件。9月份,公共厨房的中国学生们自发组织一次repas chinois(中餐派对),邀请法国人品尝中式美食。与每次法式聚会固定的香肠烤肉法棍可丽饼不同,这样具有异国风情又颇为美味的饮食颇受法国学生欢迎。好奇的法国同学参与到包饺子的过程中,好奇地问卤肉用的香料都是什么,围在沙发旁集体喝着茅台唱歌侃大山。记得法国学生说过,最好的练习法语的方式,就是参加一个聚会,2~3瓶啤酒下去,一切都简单了,大概文化的交融也可以是如此适意。

在综合理工诸多社团中,有一个名为“X-Chine”的社团,在综合理工担任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端午节的时候,社团成员会在综合理工广场旁的湖中组织赛龙舟活动,奖品亦颇具中国特色和实用价值。距离比赛现场不远,社团成员还准备了中国菜和粽子。中秋节的时候,派对之外,X-Chine准备的书法、围棋、圆桌故事会、甚至讲述嫦娥奔月故事的法语话剧吸引了不少法国学生,几个对书法围棋颇感兴趣的法国学生甚至一直玩到半夜级长黑着脸来清场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不过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中国学生在综合理工留学生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多时候中国学生习惯于抱团活动,总体而言较少参与到法国学生的活动中。除了EV1外,留学生们因为法语水平所限,与法国人交流并非完全顺畅。一些具有法国特色的集体活动,大多数留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多少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而学校也不可能真正一视同仁,不论是电视台的采访任务,法国国庆日阅兵方阵,还是法国总统访问综合理工期间的随行机会,更多地会偏向于法国人。

涉及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的东西,则更多的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磨合。在公共厨房,有时法国学生会嫌弃中国学生做饭油烟太呛,有时中国学生会抱怨法国学生(部分)吃完饭不洗锅和盘子。然而旅法多年的学长,也会说他现在很习惯在法国的生活,或许回到国内反而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在公共厨房中,中国学生和法国学生也渐渐形成默契,中国学生较早用餐,而法国学生随后做饭;法国学生周四晚上进行派对,而中国学生则在周五巴黎学生回家的时候聚在一起。当然,要想消除与法国学生交流时的疏离感和违和感,就要首先主动走出中国学生内部的圈子,多参与到法国学生的活动中去——而这对于来到陌生环境中会本能抱团取暖的人们而言殊为不易。

就学校层面而言,在帮助国际留学生融入法国学生群体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到位。无论是帮助留学生找parrain(扮演生活与职业的引路人角色的“教父”),还是特意将留学生的宿舍安排到靠近厨房的地方以期留学生能够多参与集体生活。留学生与法国学生间若隐若现的隔离感,根源在于学生本身:其一是文化上的难以理解,其二是语言表达上的不自在,而最重要的是,虽然留学生中亦不乏交游广泛的人,但大多数留学生相较于晚会派对,更倾向于安静地学习、用自己习惯的方式休闲娱乐。这种差异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学校给法国学生的建议是“要好好学习”而给留学生的建议是“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去探索法国文化”。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留学、融入一个不同的文化群体,意味着学会与之相处工作的方式,而非变成一个法国人。留学生也无需强求完全的融入感。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环境、一个具有独特传统的学校、一群相处愉快的中国法国同学,本身已足够叹一句、不错的经历呢。



标签